文 / 劉正廷
少子化問題持續衝擊台灣大專院校高等教育體系,許多大學被迫對其招生計劃進行重大調整。根據教育部數據,去年秋季入學的大學生人數首度跌破20萬人。除台灣大學、成功大學、清華大學、陽明交通大學等,在半導體及資通訊領域的名額減少外,至少10所私立大學也減少一成至三成的名額,其中以文化大學減招最多,高達800人。專家學者為此預測,未來私立學校將互相競逐招生,陷入艱難的搶人「肉搏戰」。
大學申請入學現況與挑戰
113學年大學申請入學結果,顯示台灣高等教育正面臨多重挑戰。根據甄選會數據,11所大學醫學系所提供的585個名額,共吸引5673人報名,最終僅467人獲得分發,餘留118個缺額。其中以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缺額最多,達39個;高雄醫學大學缺額30個;長庚大學則缺額20個。這些缺額主要是由於優秀學生重複錄取所致,尤其是私立大學醫學系更為嚴重。
全台私校工會副理事長尤榮輝指出,「少子化」海嘯約自2016學年開始影響大學招生,如今不只科技類大學,一般大學院校亦已被殃及池魚。他認為,減招情形嚴重且學生人數低於3000人的私立大學,已走到「生死存亡的關頭」,若無法改變這一趨勢,就要做好退場的準備。
中文系的重要性與挑戰
在此教育現況下,世新大學於2023年11月宣佈,自114學年起將停止招收中國文學系學士班,引起學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及討論。高教工會發表聲明,強調學校不應被少數人視為賺錢的企業,而應實現人民教育權利並引領社會進步。人文社會學科是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,若被市場化經營思維打壓,將對教育及社會文化產生深遠負面影響。
不少台灣大學均設有中文系(筆者即為淡江大學中文系校友),包括輔仁大學、東海大學的中文系,在去年都達滿招;而淡江大學中文系招生60人,缺額僅1人,實際報到56人、註冊率達93%;東海大學則順應AI人工智慧教學熱潮,在中文系大一課程中,加入以AI為主的創新教學班,深受學生歡迎。
儘管求職市場對中文系畢業生的需求有限,臺灣求職網站「Yes123」發言人楊宗斌表示,一般中文系畢業生的相關工作,可能只有補習行業或出版社編輯等,求職範圍相對受限。然而,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徐國能提到,許多大學的中文系在積極轉型,除學習傳統經史子集,也培養學生就業所需能力,「中文系未來發展不至於走向絕對悲觀」。
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高等教育體系
在甄選入學競爭激烈及少子化雙重壓力下,台灣大專院校高等教育需要重新思考其發展方向。首先,應提升私立大學的教育質量和吸引力,避免優秀學生集中於少數幾所大學,導致缺額問題。其次,應重視並投資人文社會學科,保障其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與資源,促進多元思維和社會創新能力的培養。
同時,台灣教育界應從多方面入手,重塑高等教育體系的可持續發展戰略:
- 資源重新分配與政策支持:政府提供相對的資金和政策支持,尤其是對於那些學生人數減少的私立大學,確保它們能持續運作並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內涵。
- 多元化課程設計:擴展課程設計,融合科技、藝術、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識,讓學生能擁有更廣泛的學習選擇,滿足現代社會多元化的人才需求。
- 國際合作與交流:鼓勵大學間的國際合作與交流,不僅可提升學術水平,還能吸引更多的國際學生來台灣學習,增進台灣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。
- 學生支持與就業服務:加強對學生的支持服務,包括心理輔導、職業規劃和就業服務,幫助學生在學習期間和畢業後能夠順利進入職場。
- 創新教學與研究:推動教學與研究的創新,鼓勵跨學科合作,提升教學質量與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,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。
大專院校高等教育的未來
台灣教育界需正視少子化對高等教育的持續性影響,制定策略應對學生人數減少的挑戰。同時,應強化大學作為公共價值教育機構的認知,確保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,並促進不同學科的協調發展。
此外,台灣教育界亦應思考,如何將高等教育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,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多元人才。這不僅包括傳統學科的深化,也應涵蓋新興領域的開拓,促進教育與創新的融合。
如此建立可持續發展且充滿活力的高等教育體系,以迎接未來的挑戰,確保台灣在全球競爭中的教育優勢和文化多樣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