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願禮儀陪伴生命的終點 讓愛延續不止
文 / 劉正廷 圖 / 弘願禮儀提供

在面對生死的課題時,人們往往感到畏懼和抗拒,這種心理既來自於對未知的恐懼,更是對「離別」的難以接受。然而,弘願禮儀始終堅信,生命的終點並非結束,而是一種愛與關懷的延續。創辦人涂智能與孫楚晴夫婦,以及第二代涂瀞云共同思考著:弘願還能為家屬與社會做得更多嗎?
生死的自然法則,何須懼怕?
「台灣是一個信仰多元的地方,但在面對死亡時,卻充滿忌諱與恐懼。」涂智能直言,人們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,而是「分離」。然而,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,每個人終將面對這一刻,重點在於如何讓這個過程更圓滿、讓遺憾減少。
為了讓家屬對生死有更清楚的認識,他時常建議人們上台北市殯葬管理處的網站,透過理解來消除恐懼。他認為,死亡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沒有做好心理準備,導致留下遺憾。
「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安詳離世,沒有病苦,最好在睡夢中離開。」但當疾病來臨時,是否有真正做好準備?當家人離去時,又是否有勇氣好好告別?這些問題,往往直到最後一刻才讓人措手不及。
我們能否成為彼此的「家人」?
弘願禮儀與眾不同之處,在於它的服務超越單純的殯葬業務,而是一場關於愛與陪伴的延續。孫楚晴提到,家屬對他們的服務總是讚不絕口,但卻常說:「我們真的很喜歡你們,但可不可以不要再見面?」這句話令人心酸,卻道出人們對死亡的避諱。
「這不是因為我們做錯了,而是因為人們不願面對生離死別。」
然而,也有另一類家屬,將弘願視為親人。他們在喪事結束後,依然與弘願保持聯繫,甚至在年節時共同參與送愛行動,把圓滿餐點分享給經濟困難的家庭。孫楚晴強調:「我們的價值就在於補足家屬內心的缺憾,成為他們心理上的支撐。」
補足愛的缺口 填滿遺憾的空白
面對家屬的情感需求,弘願不只是提供傳統的喪葬儀式,而是真正參與到家屬的生命中,幫助他們走出失落,找到新的意義。
弘願禮儀有一項獨特的服務—愛的連結。當家屬處於失落時,他們不僅是旁觀者,而是積極參與其中,幫助家屬重拾內心的溫暖。「我們在每個案子裡,都努力不讓愛的連結斷裂,這才是殯葬業的真正價值。」孫楚晴表示。
弘願也強調社會回饋,無論是低收入家庭的免費服務,或是透過家屬的捐贈,幫助有需要的人。他們希望,愛不僅停留在個人的悲傷,而是擴展到更廣的社會層面,形成一種「愛的循環」。

不做生前契約 而是「隨緣服務」
現今市場上有許多生前契約的推廣,但弘願選擇不做這類業務。涂智能認為,許多生前契約的核心並非真正為家屬考量,而是以企業獲利為目的。
「當家屬真的面對死亡時,他們需要的不是一張冷冰冰的合約,而是一份真誠的陪伴與理解。」
因此,弘願一直秉持「隨緣」的方式服務,不強推任何合約,而是依照每個家庭的需求提供最適切的協助。這樣的理念,讓家屬能夠在最艱難的時刻,感受到真正的溫暖。
未來的路 心理支持與心靈陪伴
涂瀞云作為第二代經營者,深刻理解當代社會的變遷。她表示,未來弘願將引入心理諮商專業,讓服務更進一步。「我們的夥伴不只是提供殯葬服務,而是家屬情感的支柱。因此,我們希望透過心理師的介入,讓家屬在哀傷過程中,獲得更多的心理支持。」
她也提到,未來的員工訓練將包含心理輔導的課程,幫助員工在陪伴家屬的同時,也能照顧好自己的情緒。「這不是一個普通的行業,而是一場愛與悲傷交織的旅程。我們希望,弘願的每一位夥伴,都能真正理解這份工作的價值。」
弘願,讓愛延續
當人們談論死亡時,往往帶著恐懼與迴避,但弘願禮儀卻選擇直面這個課題,以愛與溫暖為核心,陪伴家屬度過生命中最艱難的時刻。「我們不是在做生意,而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—讓愛在告別後依然延續。」
這條路不容易走,但弘願始終相信,當愛不斷被傳遞,生命的價值也能在離別後,繼續閃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