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根據教育部自107年起推動的「教育部補助師資培育之大學辦理國外教育見習、教育實習及國際史懷哲計劃要點」,該計劃旨在補助師資培育大學,帶領師資生展現國際移動力與教育專業,前往國外偏遠地區學校進行教育服務。截至目前,已有438名師資生獲得補助,赴國外執行國際史懷哲計劃。這些計劃團隊的足跡遍布泰國、印尼、馬來西亞、肯亞、尼泊爾等地。
113年度的首發隊伍,由輔仁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黃騰學術特聘教授帶領師資生,前往尼泊爾執行「愛在高山蔓延-尼泊爾教育與生活服務2.0」國際史懷哲計劃。
在這次計劃中,輔仁大學師資生將當地的河川污染問題與「SDGs6潔淨水與衛生」議題結合,帶領當地學生採訪河川附近的居民,瞭解他們對河川污染的經驗和想法。師資生們為當地學生準備水質檢測計和濾水器,以科學方式檢測生活用水,重新評估人類與水資源之間的密切關係。通過這次探究課程,師資生體認到永續發展的重要性,並計劃在未來的課程設計中融入SDGs議題,以教育影響台灣學子成為未來的全球公民。
除SDGs議題,計劃團隊還設計台灣文化課程,教導當地學生製作和尼泊爾食物類似的台灣小吃,如蔥油餅和地瓜球,並教他們製作春聯和鞭炮。在計劃執行的最後一天,文化課程的成果被轉化為闖關活動,內容融合台灣夜市常見的遊戲及過年應景活動,如吉祥話拼圖、套圈圈、新年情景方塊拼圖等,讓尼泊爾學生在歡樂的氛圍中認識台灣文化,促進雙方文化交流。
教育愛在偏鄉蔓延:師資生的深刻體驗與成長
在執行國際史懷哲計劃的過程中,輔仁大學師資生見到一位只有單手且雙腳不便的母親,獨自照顧兩個小孩的艱辛;也得知有些家庭因需要人手協助提水而不讓小孩就學。雖然出國前已瞭解當地現況,但親身接觸後更深切體會到貧窮對就學的影響。
儘管如此,師資生們在看見尼泊爾人簡單幸福的表情,課堂教學與當地學生的互動及課後相處,也讓他們感受到當地學生的純真與可愛,使得離別時刻彼此紅著眼擁抱道別。
輔仁大學帶隊教師黃騰教授表示,執行國際史懷哲計劃讓師資生理解教師存在的意義,絕非成績和功利可以衡量,這對於師資生來說是一種寶貴的學習和成長經驗。

教育部的展望與推動
教育部表示,國際史懷哲計劃提供師資生實踐教育專業的機會,並在偏鄉學子需要中看見教師的責任不僅僅是教導知識技能,更應該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關懷學生、為學生增權賦能,使其能夠作為未來公民對永續發展議題採取有效行動。本次教育服務打開了師資生本身的框架,用不同的角度探討新的世界。
繼輔仁大學前往尼泊爾後,今年暑假期間,國立屏東大學、國立中山大學、國立嘉義大學、朝陽科技大學、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等校將相繼出發,前往泰國、非洲史瓦帝尼、印尼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等地,提供不同類型的教育服務並實踐關懷,將教育愛持續傳遞。